招生考试网
学历| 高考 美术高考 考研 自考 成考 专升本 中考 会考 外语| 四六级 职称英语 商务英语 公共英语 日语能力 翻译资格 JTEST
资格| 公务员 报关员 银行从业 司法 导游 教师资格 报关 财会| 会计证 经济师 会计职称 注册会计 税务师 资产评估 审计师
工程| 一建 二建 造价师 造价员 咨询师 监理师 安全师 医学| 卫生资格 执业医师 执业药师 执业护士 | 教案 论文 文档
IT类| 计算机等级 计算机软考 职称计算机 高校计算机 推荐-国家公务员 事业单位招聘 军校国防生 自主招生 艺术特长生 招飞
 3773考试网 - 教师资格考试 - 复习指导 - 教育学辅导 - 正文

2010年教师资格考试中学教育学第十二章考点

来源:fjzsksw.com 2009-12-11 22:02:45

第十二章

  第一节 中小学管理改革的理论导向

  一、以科学主义为导向的科学管理

  科学管理思潮对教育管理的影响主要有以下特点:

  (1)注重提高教育管理的功能和效率。

  (2)强调采用科学的方法进行量化管理。

  (3)以科层管理为组织基础。

  二、以人文主义为导向的民主的人际关系管理思想

  以人文主义为导向的民主管理思想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的特点:

  (一)注重管理中的人际关系研究

  (二)注重人的需要的满足

  1.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

  马斯洛把人的需要划分为五个等级。第一,生理需要;第二,安全需要;第三,社会性需要;第四,尊重的需要;第五,自我实现的需要。

  2.赫茨伯格的“需要激励两因素论”

  第一,保健因素或维持因素。这种因素是维持一个合理的满意水平所需的,第二,激励因素。这些因素构成对职工强烈的激励,能使职工高度满意于工作。

  (三)注重领导方式的研究

  三、以道德理想主义为导向的人伦管理理论

  这种思想的特点如下:

  (1)强调政教合一。

  (2)重视知行合一。

  (3)讲求人伦秩序。

  四、融合——当代教育管理思想的基本走向

  第二节 教育行政管理

  教育行政管理是国家权力机构为了实现特定的目的,根据一定的政策,对教育工作所进行的组织、管理和领导。

  一、三种行政管理模式

  (一)中央集权制

  中央集权制的指导思想是由国家直接干预教育,一切须受国家权力的指导和监督,地方办学必须尊遵循中央政府的方针、政策。教育行政上的集权制有利于教育政策的统一,有利于统筹全局,规划教育事业的发展,也便于调节各地教育发展的不平衡,有利于统一办教育的标准,保持全国教育发展的整体水平。但教育行政上的集权制极易使教育行政管理缺乏弹性,难于因地制宜地发展教育,也常束缚下级机关办教育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

  (二)地方分权制

  地方分权制是指导思想与中央集权制相反,即教育事业是地方的事业,教育行政权威主要由各地方政府行使,他们把兴办教育事业看做是地方事务,应由地方政府或地方公共团体独立自主经营管理。

  教育行政上的分权制最大的长处在于,可以使教育行政管理具有弹性,避免一刀切,可以因地制宜地发展教育事业,使教育适应各地的实际需要。但权力过于分散,会带来对教育事业的领导与管理上的政令不统一,地方各行其是等问题,中央很难作全国统一规划、统一标准,各地区各学校任其发展,教育质量参差不齐,以致造成教育发展的盲目混乱,教育行政的整体功能难以发挥。

  (三)中央与地力共同合作制

  中央与地方共同合作制的指导思想是既发挥中央的指导作用,又发挥地方的积极性。中央和地方合作制可以调节中央和地方的矛盾,它既能实现中央的指导和监督作用,又能充分发挥地方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但在实际操作过程中,如何规范中央和地方各自的权限,发挥双方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各国都在探索之中。

  二、世界教育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大趋势

  (1)中央集权制国家在逐步加强“民主化”,给地方以更多的办学权限,同时建立各种咨询、审议机构,鼓励多方面参与的积极性。

  (2)地方分权制国家为了有效地推行国家教育计划,逐步加强中央的教育行政管理权。既要加强中央对教育行政管理的领导,又要充分发挥地方办教育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3)建立中央办学与地方办学,教育部门办学与业务部门办学,国家办学与社会、集体、个人办学相结合的教育行政体系,这是总的发展趋势。

  (4)政府对学校实行宏观管理,扩大学校办学的自主权。

  (5)提倡教育行政管理与教育科研相结合。

第三节 教育体制改革的基本趋势

  一、多元化办学体制

  办学主体的多元化,缓解了庞大的教育规模与政府有限的教育投入之间的矛盾,有利于形成不同产权教育实体之间的相互补充,竞争共存,互助互利,共同提高。同时,众多的学校举办者按照各自的教育理想和价值追求去办学,呈现出多样的办学模式,适应了社会多样化的需求,提高了教育适应经济和社会发展的能力。

  二、以地区统筹为主的分级管理体制

  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教育体制改革的进行,我国逐步形成了中央统一领导和地方分级管理相结合,分层决策,分级管理的体制,办学和教育管理的权力逐渐下放。

  三、实行教育行政管理的法制化、民主化

  首先应健全教育行政法规,以法律形式确定教育行政管理的机构与职能,并以法律监督和调节教育行政管理的各个环节,也用法律保持教育工作者的权利,并保证法律具有权威性,规范性和普遍的约束力。

  民主集中制是我国教育行政管理的一条重要原则,应充分发扬。

  四、多渠道的教育投资体制

  在教育经费的多种来源渠道中,国家、社会、个人是教育经费来源的基本保证。

  (1)确保国家教育投入的主渠道作用。

  (2)提高个人教育投资比例。

  (3)面向全社会筹集资金。

  第四节 学校管理

  一、学校管理的特点

  (1)中价性

  (2)学校管理的对象是人。

  (3)相对独立性。

  (4)基础性

  二、学校管理中不同的教育价值观

  (一)昨天的教育价值观对学校管理行为的影响

  首先,它强调以古代圣贤作为信奉的楷模,认为他们是社会的代言人,是行为规范的楷模,是思维方式的楷模,是文化学识的楷模,是传授社会价值的楷模;其次,强调以古代经典为学习的主要内容,认勾理智训练的最好办法是学习历代“伟大思想家”的“伟大著作”,尤其是学习古代著作,认为越是古老就越是好著作;再次,学习的目的不是为了运用,学习知识主要是为了改变学习者的身份和地位,身份的好坏和地位的高低成了评判学得好坏的标志;另外,在教学方法上,强调阅读阳复述“经典著作”的内容,熟记其中的主要段落。

  (二)今天的教育价值观对学校管理行为的影响

  学校借用工业管理方式,强调统一、大型、集中、同步、实效、标准化、竞争与淘汰,为了教和学有效地进行,知识被按照不同年级的水平组织起来,成为连贯的教材。从低年级到高年级都是通过考试、测验来决定的。教育水平越高,淘汰越多,竞争也越激烈。这样,分数和年级,证书和学位成为管理的重要手段。

  (三)明天的教育价值观对学校管理行为的影响

  面向明天的教育价值观认为,教育是未来的事业,学校是为未来培养人才。首先,面向明天的教育价值观打破了传统的教育时空观,提出了终身教育思想。针对“学历社会”提出了“学习化社会”的概念,强调“将终身教育作为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今后若干年内制定教育政策的主导思想”;其次,面向明天的教育价值观打破了传统的学习观。传统的学习大多是一种适应性学习,面向来来的学习是一种创新性学习,与传统的适应性学习的最大区别在于,学习的目的、任务是由学习者为满足自己的需要提出的,学习过程是学习者自主的,对学习者来说是一种探索性和创造性的。再次,面向明天的教育价值观改变了传统的师生关系,新型的师生关系是一种平等的相互作用关系,在教育过程中,都通过对方认识自我,通过塑造对方同时塑造自我。

  三、学校教育管理现代化的发展趋势

  (1)由重视学校功能管理转向到学校的效能管理。

  (2)由重视部门优化管理转向到整体优化管理。

  (3)由重视教育管理过程的监督、检查职能转向到赋予教职工以强烈的工作动机、责任感和成就欲。

  (4)由重视教育管理制度规范化、制度化为主,转向到以权变思想为指导的灵活的管理。

  (5)在管理方法上由重视行政管理方式为,转向到行政方式与科学手段相结合;

  第五节 教师管理

  一、教师管理的意义

  教师既是教育者,又是管理者;教师既是学校管理的对象,又是学校管理的主体。

  二、教师管理的内容

  (一)教师的权利与义务

  根据l995年颁布实施的《教师法》第七条的明确规定,教师享有以下六项权利:一是自主开展教育活动的权利。二是自主从事学术研究的权利。三是指导评价权。四是获得报酬权,五是参与学校管理权。六是自身发展的权利。

  (二)教师的资格与任用

  教师资硌由五个要素构成:国籍、思想品德、学历、教育教学能力、程序。

  教师的任用方式一般有派任制、聘用制、代用制三种。

  (三)教师的培养与提高

  一般来说,有短期培训、岗前培训、脱产进修、在职培训。

  (四)教师的待遇与奖励

  (五)教师的考核与评价

  教师的考核是指根据学校的性质、任务和培养目标,应用科学的程序和方法,对教师的素质、履行职责的态度、表现、成绩等情况进行全面、科学、准确的评定或评审。教师评价是在考核的基础上对教师的工作及其成效做出科学、公正、客观的价值判断。

  三、调动教师工作积极性的方法

  (1)目标激励法。

  (2)动机激励法。

  (3)关心激励法。

  (4)奖罚激励法。



  • 上一个文章: 没有了
  • 网站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由于各方面情况的不断调整与变化,本网所提供的相关信息请以权威部门公布的正式信息为准.
    ②本网转载的文/图等稿件出于非商业性目的,如转载稿涉及版权及个人隐私等问题,请在两周内邮件fjksw@163.com联系.
    推荐文章
  • 此栏目下没有推荐文章


  • |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版权申明 | 网站导航 |
    琼ICP备12003406号